最近,我中心李明副教授和附二院田野教授团队合作在《Radiother Oncol》(绿皮,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4.9)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GCG protects intestines of mice and pelvic cancer patients against radiation injury via the gut microbiota/D-tagatose/AMPK axis” (DOI: 10.1016/j.radonc.2024.110608)的研究论文。

        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放射性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RIII)却严重阻碍其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应对RIII的方法。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 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课题组前期工作已表明EGCG预处理可显著延长致死剂量照射小鼠存活时间,改善小鼠肠道结构损伤,促进肠道再生。为了探究EGCG防护RIII的临床可行性,在本研究中课题组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让首次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口服EGCG,结果如图1显示,EGCG明显降低了患者RIII的严重程度,减少了中重度病例,改善了患者放疗体验。在机制探究上,课题组借助16S rRNA测序、代谢组学分析等技术,发现EGCG可调节肠道菌群,富集代谢物D-塔格糖。D-塔格糖能激活AMPK信号通路,发挥肠道保护作用。该研究首次在动物和人体层面全面揭示了EGCG对RII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EGCG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放射性肠损伤防护剂。这一成果为临床防治RIII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潜在药物,对提高盆腔肿瘤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放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图1 EGCG保护肠道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机制图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硕士生鲁海燕、博士生谢黎伟和主任医师郭亮生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李明副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野教授和蔡尚副主任医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